EN

谢鸿卫:建筑工程结构技术推手

时间: 2024-08-11 15:43:21 |   作者: 华体网首页

  他精于建筑结构工艺,在土木工程领域,用精湛的技艺为广西拿下两个“首例”;

  他善于统筹团队工作,在抗疫危急时刻,用巧妙的布局指导团队八天内完成工程任务;

  他强于落实技术问题,在培育人才方面,用丰富的经验推动团队将技术运用于实践。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地标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在城市建设快速地发展的背后,凝结了无数匠人的汗水,他们为打造更好的城市生活前赴后继,成为时代的剪影。

  初见广西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谢鸿卫时,他正在办公室与同事议事,三四个人围坐在他身边,与他一起讨论一座塔的施工问题。那是湖北荆州的一个项目,记者看着他们讨论的设计图,隐约能想象不久之后又会出现的一个新地标。

  谢鸿卫笑着对记者说,也可以采访一下他的同事们,他们都很优秀。不独揽全功、不倨傲自满、亲切而勤奋是谢鸿卫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忙碌的工作中,他周旋于各项目之间,不仅带领团队完成技术攻坚,还兼顾多个跨省项目的运行。他就是那个在舞台中央挥舞指挥棒的节奏大师,在他的统筹指挥下,各乐段回环往复,曲折曼妙,团队在共同协作中,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谢鸿卫刚上大学,他选择的专业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提起当初为何需要学这个专业时,谢鸿卫陷入了回忆。他说,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国家发展需要大量建筑业的人才,他学这个专业是顺势而为。当时,他的姐姐早他几年就考上了大学,对他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当时觉得姐姐很厉害,特别荣耀。”他微笑着说。他追随姐姐的脚步,也考上了大学。家里人建议他读工科的专业,谢鸿卫遵从了伯父的意见,选择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我是家里的男子汉,想选择一个有男子气概的专业。”说这句话的时候,谢鸿卫仿佛回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模样。

  谈到对专业的理解时,谢鸿卫说,当时对这个专业并不是非常了解,后来才知道,其实这个专业不是建筑学,主要学的是结构,研究建筑的外在形式功能,用结构来确保安全。

  在谢鸿卫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居民楼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性能单一。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依旧停留在完善城市规划和基本的建设层面,对更高层次的城市建筑美尚没有具体实际的要求。谢鸿卫研习建筑结构,可以说有一定的前瞻性,为后来响应国家的逐步发展作了准备。随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住宅的需求也一直上升。一批批建筑人才的培养和涌入,让城市的新住宅慢慢的变多,各地方的特色建筑也慢慢变得多。如谢鸿卫般的工程师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增添了科学力量。

  当被问到是否因项目而经常出差时,谢鸿卫轻轻笑了笑,说这是常事,“来时一片荒芜,去时万家灯火”,这句话形容他们这行很贴切。城市在向前发展,那些旧时光以老建筑的形式,留在了老照片里,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印记。

  在现代建筑中,建筑结构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结构不仅决定了建筑的承载能力,也决定了建筑的表现张力。如何通过技术,让建筑实现结构美?这是谢鸿卫长期探索的问题。

  2010年,谢鸿卫迎来一个重点项目: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工程。接到项目后,经过技术团队的共同讨论,明确了全弧线、全曲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形体的实施工程的方案。这种全曲面钢筋混凝土特色艺术建筑形式,施工难度极大,其工艺复杂程度在国内甚至世界都罕见,是对谢鸿卫技术能力的一次考验。作为项目的总工程师和技术指导,他不仅要调动技术人员成立技术攻关小组,还要担当小组主脑的角色,对整个项目的技术成果做评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谢鸿卫的统筹组织下,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迎刃而解。“无规则斜交网状井字梁双曲屋面结构”成功申请国家专利,谢鸿卫作为该研发成果第一作者,对技术的卓越贡献获得国家肯定。

  同年,谢鸿卫的另一项目也获得了重大荣誉。南宁·瀚林美筑工程是一个全方位优质的居住小区,布局结构科学合理,处处彰显结构之美,让人倍感舒适。“它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管理、运营、维护、使用等方方面面,都讲究一个创新,特别是科学技术创新。”谢鸿卫自豪地说。该居住小区集合了各种优良要素,在建造工艺上,运用了多种创新技术。如外墙铺设加强了钢丝网和抗裂纤维网,使墙体不易开裂,色泽一致,平整美观,不仅提高了建筑的安全和质量,也提升了小区的观赏价值。此外,小区的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使整个小区富于科技感,为居民提供了环保、智慧的居住环境。谢鸿卫说,瀚林美筑小区在理念上、技术上的创新,将作为业界的一个标杆,引领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精湛的结构工艺,优质的建筑质量,使敦煌莫高窟项目和翰林美筑工程双双获得了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的最高荣誉“詹天佑奖”,分别开创了广西建筑工程类项目、广西住宅类项目获此奖的先河。谢鸿卫作为项目的重要技术指导,获得了国家的表彰。

  个人的技术水平再高,终究精力有限,只有提高整个团队综合技术水平,才能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再上一个台阶。为了有效推进团队业务素质,谢鸿卫引进BIM,并在团队中推行应用。

  BIM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模型工具,谢鸿卫要在团队中推行这个工具,“要让团队先认识这个工具的作用,然后再指导他们应用到具体工作中。”他说。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谢鸿卫组织团队人员以专题研究、科研交流、参观学习、项目实操、编写成果论文等形式,逐渐引导团队认识BIM的特质,培养了一大批操作熟练、善于将BIM应用于具体项目的技术骨干。掌握BIM后,公司的项目执行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应对复杂项目和时间紧凑的项目,运用BIM可以迅速完成建模,将工程的各项功能系统预先搭建好,“通过BIM,我不难得知我的预埋预留的地方在哪里,以及各种设备、管线、管道甚至其他材料要多少规格,何时需要;我能提前做充分的计算,做技术上的、人员上的、材料上的、工艺安排组织上的准备,然后全部有条不紊地展开。”谢鸿卫自信地说。BIM的运用有利于团队避免或削减工程的失误、损耗、浪费和遗漏,降低工序交叉的影响,极大提高了团队工作的效率。

  谢鸿卫还编制了《建筑施工承插型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作业规程》。他说,脚手架工程在现阶段是必不可少的,规范有关技术章程,既能大大的提升团队技术水平,也有助于保障安全生产。该作业规程发布后,现在已经成为业界的技术规范读本,为规范技术操作、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作出极大贡献。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无数国人被迫停工停产,闭门防疫。谢鸿卫临危受命,与团队一起奔赴前线,建设临时负压病房。据谢鸿卫回忆,当时,集团令他全面负责临时医院的技术管理,他并没有感到太多慌乱,马上就开始了筹备工作。“这是任务,必须迎难而上。”他坚定地说。面对疫情,他临危不乱,最后仅在8天内,就带领团队完成了土建和机电的安装工程。

  “8天确实很急,一定要组织好工程的全过程,要做的东西全都要提前策划才行。”谢鸿卫感叹道。心中有蓝图,规划思路清晰,才能快速推进项目的进程。谢鸿卫一路披荆斩棘,在他的统筹指挥下,团队使用装配式组装技术,很快完成了项目任务。谢鸿卫坦言,正常的情况下,就算人、机、料准备充足,也需要一二十天才能完成这样的工程。一个有规模有体量的工程在这么短时间之内完工,除了需要对工作内容有通盘的考虑,也要启动相应的工作机制,推动计划落地。疫情期间扩建邕武医院,建工集团的工作人员实行三班倒制度,轮流上岗,昼夜不停地赶工,大家齐心协力才完成了任务。

  “现在回想起来,大家一起全力奋战,做成邕武医院这个工程也不算得上什么。”谢鸿卫微笑道。实际上,他在这一个项目只停留了三四天,部署好相关工作后,就赶去来宾对接口罩工厂改造项目了。强大的统筹指挥管理能力让记者倍感惊讶,他就像是工程建设项目的总舵手,推动整个团队向前走。在突发情况面前,他不但短时间内带领团队完成医院扩建,还兼顾口罩工厂的改造,假如没有极强的应变能力,绝不可能担负起这样的重担。

  据谢鸿卫透露,当时口罩生产形势极其严峻,对比邕武医院的人力物力,来宾的人手更加紧张,他在来宾坐镇指挥,半个多月才把项目落实好。强大的责任感、优秀的管理能力让谢鸿卫成为建工集团一建公司的一颗“定心丸”,有他在,项目总是能井然有序地开展。

  “投入科技就是投入经济,投入科技就是投入发展,投入科技就是投资未来。”在公司科学技术工作理念的指导下,谢鸿卫从始至终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一种生产性投入,依据公司实际量入为出,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学技术工作发展。

  谢鸿卫认为,公司不是科研单位而是生产单位,所有的研究应该围绕项目进行。科研要以工程建设项目为导向,以优质高效地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将研发成果具体落实到工程的每一项作业中,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提到未来的研发方向时,谢鸿卫说,要结合城建项目开展科研工作。针对高、大、难、深、新的项目,必须挖掘工程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科研攻关。

  “技术的作用、展示的舞台很丰富,它贯穿项目建造的全过程。”谢鸿卫若有所思地说。

  “产学研”三线合一,项目、培训和科研齐头并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一起发展的目标。

  今年是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来,城市的变化翻天覆地,新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老式建筑逐渐湮没在时代的激流中,或拆除,或停用,或改头换面、修葺一新。那些推动城市发展的匠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点亮了城市灯火,用智慧的汗水浇灌了城市文明,用坚实的步伐踏碎了时代桎梏。谢鸿卫说,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专一行,专一行更要精一行。要发挥技术的巨大价值,助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增砖添瓦。

  谢鸿卫自2012年主持公司科学技术创新、科研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技术攻关、质量创优、BIM应用、信息化等工作以来,公司连续创建获得五项鲁班奖、两项詹天佑大奖、十余项国优工程、220项区优质工程奖。获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建造师,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创新集体,茅以升科技奖,第四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广西最巧工匠。

  全面负责自治区人民医院邕武医院扩建工程(临时负压病房)“广西版小汤山医院”技术管理工作;2015年~2018年,主持广西科技厅立项科研项目“强夯法在城镇V型冲沟区域高回填土的加固处理及安全性研究”,“无机活性墙体保温隔热系统工程实践应用研究”,两项科研项目均已完成验收;作为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工程建设项目技术负责人,参与项目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技术攻关和科学技术创新,总结形成11项区级工法,8篇科技论文,1项国家发明专利,总结整体关键技术,形成《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工程整体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评2017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主持申报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并连续获奖;作为第一主编人主编广西区域标准《建筑施工承插型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作业规程》;作为第一发明人的发明专利:无规则斜交网状井字梁双曲屋面结构;第二发明人申报的专利:高风压下方形变截面多层平台烟囱一次滑模施工方法。

上一篇:科顺建材“孤注一掷”

下一篇:案例:因发包人原因迟延开工给承包人造成的人工、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的风险应当由发承担

Copyrigh © 2013 hongan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Zhejiang Hongan Paper Co., Ltd. 华体会体育首页官方app-华体网站 版权所有网站备案:浙ICP备13025892号-1